Unit 16

2021-10-14 21:32 0

       每天睡到自然醒,有时到下午才起来。伸伸腿,弯弯腰,洗澡、刷牙、喝一杯温开水。打开窗户,让新鲜的空气进来。然后坐在床上打坐,做仰卧起坐,这是我一天的开始。

       托罗清奇的福,在她家楼下,2021年3月租下Unit 16,悬在空中的心落在悉尼伊丽莎白港湾一处二楼的公寓里。窗外梧桐树是我对这里最大的眷恋,它是杭州南山路梧桐的树影。每天沿着Onslow街开始漫步,穿过一个小花园下石头台阶,大概走二百米的路左拐,伊丽莎白港湾就在眼前。找一个椅子坐下,太阳暖暖的晒在身上,舒服的让我感到有些恐慌。


thumbnail_IMG_1884.jpg


        回到寓所,煮一壶咖啡,在窗前一张铺有毛毡的大桌子前,望着窗外梧桐树发一会儿呆。感觉自己还活着,还没有得Covid-19,就会情不自禁地铺开宣纸,记录今天疫情的确诊和死亡数字。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或许是为了有一天看到这些数字,会想起今天的不安与绝望。体验此时此刻最真实的孤独,让我也习惯了孤独。

       悉尼从6月26日开始封城,街上的店一下子都关了,只有超市、酒店和药店开着。上街必须戴口罩,否则罚款200到500澳币。出行只能在五公里之内,查到最高罚款5000澳币。好在我住的地方,五公里以内可以到悉尼歌剧院和城市的CBD。大街上警察不少,见了总是绕着走。       

       在中国翻墙上Google和国外社交媒体,是一种冒险的行为,而在这里是生活中的自然。当今的社会,网络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信息来源可以改变一个人看世界的角度。4月23日我开了Facebook和Instagram账号,认识许多互不相识的网友。10月2日发了一条消息:“两年前在香港见到的标语:‘今天不出来,明天出不来。’ 没想到两年后的今天一语成真。“ 这条消息被转发87次,其中许多是香港人。


RL1A2507.JPG


       在Unit 16这间公寓里,使我想起2005年前后,在北京呼家楼写小说《对话》的日子。在那些日子里,没有展览邀请,没有很多朋友,写作和思考伴随我的时光。眼下的日子,没有计划的得过且过,在不经意间,许多想法会冒出泡泡来。

      终于把基金申请报告递交给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 Australia Council for the Art )。从5月底开始构思《90天》作品,到9月7日递交申请,整整忙了两个多月。从来没有在做一件作品前,要写一万多英文字符的文案。这个过程打破以往做作品的套路,结果会怎么样?

       窗外梧桐叶从绿变黄,再从落叶到绿色茂密,人在四季的更替中,思维也在脱变更新。对90天病毒溯源结果的失望,让我对这个项目从开始的兴奋变得有点提不起精神来,要不是对作品的责任,也许会放下它。政治是一种利益之间的交易和砝码,这是艺术家的单纯无法想象的。每当这个时候,我会庆幸自己选择了可以支配时间和空间,不用入世太深的职业。做一个“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1”的自由人。


RL1A5580 2的副本.JPG


       澳洲疫苗的接种率达到70-80%将逐步解封,9月28日我打了第一针莫多纳疫苗,10月打第二针。悉尼抗议封城的游行不断,但该封的还是封。说实在澳洲疫情控制不错的,至今总计确诊11.3万,死亡人数1346。拜登说澳洲死的人不多,不给疫苗。而英国的阿斯利康疫苗,许多澳洲人又不愿意打,所以造成疫苗接种率低的状况。最近美国、英国、澳洲建立AUKUS战略伙伴关系,美国的疫苗也给力了。

       为收集作品《90天》素材,有时会在太阳下山之前出去拍一些视频和照片。与大自然的亲近,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自在。只想快点结束封城,走出悉尼,到澳洲的大自然中去走走。中部的红石头山和大沙漠,许多旅行的想法冒出来。《无依之地》那种浪迹天涯的生活状态,让我想起女主角Fern的那句台词:“I’m houseless, not homeless.”

       2021年10月5日于悉尼工作室


1 选自《皇帝内经》中“上古天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