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装置/行为)

2021-10-03 03:32 0

艺术家:肖鲁

行为时间:2016年10月23日

地点:北京798丹麦文化中心

材料:冰,刀,血,蓝裙

策划:第一届北京现场

策划人:Jonas Stampe

活动时间:2016年10月14日——10月23日

摄影:依子雷,杨超摄影工作室


《极地》文献-1.JPG


行为过程:

肖鲁通过梯子进入高1米8,宽1米2,厚度25公分的用冰块砌成的空间。她用一把从斯瓦尔巴群岛的朗伊尔城买的锋利长刀,开始一刀一刀的凿冰。不巧右手掌被刀划开7公分长的血口。肖鲁将手放在冰上,寒冷的冰止住了她的疼痛,让她在没有痛感的情况下,继续坚持凿冰30分钟,直到在冰层上凿破两个小洞,头感到晕眩而停止。策展人和几个观众将她拉出来。肖鲁当即被送到北京积水潭医院,伤势非常严重,断三根筋和一根肌腱。深夜11:30肖鲁被推进手术室,直到第二天凌晨2:30出来。手术整整进行了三个小时。


《极地》文献-4.JPG


关于作品《极地》

北极的冰山给我灵感,回型的冰墙是要冲破的屏障。刀在凿冰时意外出血,让生命真正去触摸极地的灵光。

肖鲁

2017年3月23日于北京斜屋


《极地》-2.jpg




《极地》-8.jpg



如果说肖鲁的作品《对话》面对的是男女两性问题的社会思考,那么作品《极地》则是人性自由悖论的终极思考。《极地》作品的普世性的价值呈现与升华,达到了肖鲁历次作品之最。

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人性自由的悖论始终围绕着善恶进行,并且最终成为一种制度的符号。制度是否成人性自由的牢狱?不容置疑的是,人性自由的悖论生产既是制度的开始,也是制度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一个群居的动物,或许,群居表面的和谐来自于制度的建立。那么制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使人获得自由?靠善还是靠恶?在肖鲁的作品中,回字形的冰墙与人互动的喻体产生的视觉逻辑,带给人们是多重的文化想象与政治想象。我们可以从肖鲁的作品《极地》中的冰、刀、人和血的元素中可以看出,人性获取自由的渴望与艰难。虽然恶的冰点与围城可以囚禁人的肉身,但是用善的勇气与鲜血凿出自由的残酷与浪漫,令人窒息,也令人兴奋。特别是凿冰的锋利刀子穿墙而过,由破碎的冰凌、鲜血与刀共融形成的自由之花,用美丽的残酷激活了众生麻木向善的人性。此时,生而自由的人性不仅属于肖鲁,也属于每个生而自由的众生。尽管人类善恶同行,但是向善的终极追求是人性自由的底色,这是肖鲁作品《极地》强烈地普世性的价值带给我们的启示。

——佟玉洁

2016年10月28日


《极地》文献-5.JPG



《极地》文献-6.JPG


 一个女人的破冰救赎 —— 观萧鲁行为艺术《极地》有感

 1. 序曲

着一袭大海的战袍

注定要掀起波澜

她不是传说中的梅杜莎

是孤独傲世的聂隐娘

单刀赴极地之约

一曲蓝调布鲁斯

跌宕在冰窟     

起舞于刀锋

冻成半明半昧的休止符

2. 独奏

彷徨的蓝调被冻结

突围变成主旋律

握紧杀鹿的尖刀

像爱斯基摩人狩猎那样 

刺向冰墙        

她一次又一次发起冲锋

厚重的冰墙岿然不动

刀锋在冰上独奏

节奏铿锵而悲凉

3. 破冰

她对禁锢的反抗

激昂了尖刀

一行血手印

孤立无援

唯有沸腾的热血

抵御着寒冷与恐怖

助她开凿救赎之路

让顽固不化的冰墙

渐露裂缝

—— 阿真


《极地》文献-8.JPG


《极地》文献-7.JPG


《极地》视频(部分)

摄像:张志强,李凯

影像编辑:肖鲁, 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