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感想
2003年,我在798与李松松合租一间工作室,大概住了一年就离开了。所有对798的记忆大都模糊不清了。只记得2002年第一次去看空间,走过一条黑黑的走廊,两边都是空置的大厂房,走廊尽头往右拐,是东京画廊和黄锐工作室。当时看他们装修的空间,真酷!
住进去以后,隔壁南边一墙之隔的是苍鑫和小丽工作室,北边是“百年映像”,走廊对面是“时态空间”。当时798还没火起来,黄锐开了第一家At Cafe咖啡馆,我们约人都在那儿。还有罗伯特的东八时区书店,有事儿没事儿地我就喜欢在里面翻书看,记得2010年到2012年,我设计顺义工作室的那段时间,经常会去那儿转,许多灵感都是在书堆里泡出来的。小丽和苍鑫在798开的第一家川菜馆,菜真的好吃,现在还记得那个味道。那时798人不多,画廊不多,商店不多,最多的是艺术家。可现在的798,人多,画廊多,商店多,就是艺术家不多了。
现在偶尔去798,约朋友总爱在 At Cafe见。黄锐真能干,一点点地把At Cafe做大了。墙上挂着部分厂区内展览的招贴广告,总能让我想起798一些过去的事儿。旧厂房遗留下来当年毛主席语录,留下过去时代的痕迹,还有黄锐的作品。咖啡馆进进出出的人群里,总会见到几个认识的人。
在798期间,我复制了1989年的装置《对话》,创作了两件新作品《15枪……从1989到2003》,《一个关于“对话”的对话》。2004年4月23日至5月2日,作品《对话》和《15枪……从1989到2003》参加了“越界语言2004’音量调节’”展览,它由策划人黄锐, Thomas Berghnis ,戴光郁策划,并在时态空间展出。记得当时实施这件行为有些争议,还得感谢黄锐的支持,行为从开幕式挪到闭幕式,让我有机会做行为 《一个关于“对话”的对话》。在798的那段时间,我正处在一个特殊阶段。从作品《15枪……从1989到2003》的愤怒眼神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我。无论如何;我走过了那段艰难。在798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却是我生命中一段难忘的日子。
从798到今天,我在北京已经呆了十三个年头。离开798之后,我前后在北京折腾搬了五次家,动荡不安的生活,让我想起《新周刊》曾经做过一个专题,问一些在北京的艺术家,为什么要呆在北京?我出生在杭州,在上海呆过八年,在悉尼也呆过近八年,如果说加上在北京上附中的日子,我应该在北京已经呆了十七个年头了。
说不清为什么要呆在北京?也许是因为命中最重要的一些事情都发生在北京,不管它给我带来的是什么!
肖鲁
2016年5月24日北京斜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