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声枪响:现代艺术的谢幕礼! / 栗宪庭

2022-07-03 01:12 0

1989年《中国美术报 3.jpg

1989年第11期《中国美术报》

      就缺乏一个具有前卫性的指导思想而言,《中国现代艺术展》不具有前卫性。

      这个结论的参照系并非西方现代艺术,而是指美术新潮针对中国的新老传统所显示的某种前卫性。就这种意义上,《中国现代艺术展》既失去了’85新潮的那种冲动,又没有为当前现代艺术的发展提出某种预见性的把握。所以大展实质上是一个总结性的回顾展,而急于回顾标志了中国现代艺术中失去生机的一种心态。而且从筹展者到参展者皆以不惜作出妥协为进入中国最高艺术殿堂的条件,反映了一种相当传统的意识。尤其这次展览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不少’85新潮重要角色的近作已显露出江郎才尽的迹象,两声枪响就成了新潮美术的谢幕礼。

      唐宋和肖鲁的两声枪响把新潮美术的“临界点”又往前推了一步。“临界点”即前卫艺术家所寻找的强加给社会的新观念和新样式的范围极限。这本身就是一种现代精神,也是中国现代艺术的独特现象。从对社会心态的把握和测试的角度,两枪使大多数作品显得过于学究气和温情色彩了。这个行为被称为艺术和它所获得的意义与它所处环境及时间是分不开的。1.北京的腹地,重要的公共场合,一个敏感的展览,这赋予枪声以震撼力。在这个意义上,整个展览被变成了唐宋、肖鲁这个作品的一个局部。2.在艺术展览上枪击自己的作品,这是艺术行为而非一般破坏活动的区别点之一。3.这仍然是很危险的,在什么程度上把握住犯罪与非犯罪的边界需要精心设计。据作者透露,事件发生、经过和结果,大致与预计相去不远。这种精心设计包含了一种机智,这是从杜尚以后的现代艺术极其关注的东西。4.有人质疑作者系高干子弟,要是一般人就不一样了,这正是设计这次事件的前提。同时引出了一个更深的含义:即这个事件的艺术性还在于检测了中国法律的弹性程度。这也是作者的胆魄和深刻之处。两声枪响标志了中国前卫艺术第一次明确地把体现人的机智作为艺术的追求。它把这种体验与对社会最敏感问题的揭示融为一体,同时标志了中国前卫艺术的独特性格。


文章刊登于1989年第11期《中国美术报》